关于校内超市运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结合校区实际情况,分析校内超市经营现状,为超市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调查内容:
- 了解学生消费水平;
-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看法;
- 超市内部环境对超市经营的影响;
- 超市的服务水平如何;
- 商品陈列对人们购物的影响;
- 超市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合理完善。
抽样方法:
随机抽样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实地调查
一 基本情况
校园超市面向广大高校师生,是位于高校内部的中小型卖场。高校内积聚了广大的消费群体对于食品、日常百货以及学习用品他们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咱们校区内共有4个超市,南北苑各有2个。北苑2个超市一个主要卖食品,另一个主要卖生活用品,两家基本不存在竞争,分工明细。南苑2个超市存在共同售卖商品,竞争相对激烈。
二 调查内容分析
1.学生消费水平
△大学生超前消费支出用途比例图(中国青年网)
△大学生每月超前消费平均额度比例图(中国青年网)
《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347元,年消费总额超过3400亿,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况且现在是2020年,什么也无法阻挡大学生“买买买”。H3中国新富市场与媒体研究数据报告显示:负债消费的大学生比例超过10.5%。双十一更是不能缺少大学生。一如既往,高校一直是双十一购买生力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学生消费受制于经济的独立性,对父母的依赖度高,但是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以及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其它收入来源途径,如兼职、创业等,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将会越来越高,大学生消费市场将会越来越大。
2.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看法
通过问卷调查“大学生喜欢的促销方式”发现,相较于打折、赠品,80.22%的同学选择了直接降价,由此可见大学生最喜欢的促销方式是直接降价,用降价的方式增加产品销售往往会立竿见影。
通过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针对大学生“双十一”网购消费理念调查来研究大学生对商品价格的看法。结果显示:1.80%的同学选择分期付款,32.82%的同学选择该买就买,但还有大多数剩下的同学选择量力而行。由此可见,针对以上对当代年轻人的消费水平分析,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比较考虑价格这个指标。
3.超市内部环境对超市经营的影响
虽然说超市提供着学生们平时的众多需求产品,属高流量地段,垄断着校内的消费;但是目前超市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超市体较小,可供商品较为有限,限制商品多元化发展;尽管时货渠道较,但商品进货价普遍较高,为挽回成本及获得利润,超市不得不把商品价格提高,致使师生们形成一种意识:实习超市价格龚断。因而超市或多或少地留给人们“不好”的形象。
4.超市内服务水平
在下课期间或者饭点,因客流量过大,而服务窗口较少,导致客人等待时间过长,流失大量消费者,并引起消费对超市服务水平的质疑。超市现在在众师生心目中的形象有缺损,对本超市服务水平、 商品价格和质量有所质疑。
5.商品陈列对人们购物的影响
虽然学校超市存在简单的商品分区,但是由于正如前面提到的超市体较小,可供商品较为有限,限制商品多元化发展,在商品摆列一般很不注重,只能尽最大程度塞满,充分利用可用空间。
6.超市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合理完善。
目前学校内超市都是家族企业,即工作管理人员都是非校内学生,因此很难融入到同学们,不能更好地接受意见和建议,很难发现自身的缺点。
三 建议
- 消费者是超市的命脉,超市的主要消费群体——大学生是追求流行的一代人,超市也要跟得上时代的潮流,现在流行什么商品,超市就该迅速的进货,以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 对超市内商品进行规范化分区,也可根据商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放置,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 每年新生的到来,对超市而言是一个大市场,每年九月的上旬的销售额与平时一个月的销售额相比增长甚多。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实习超市塑造良好形象的机会,在服务及商品价格价优惠方面多下点工夫。
- 雇佣一些校内在校学生。超市里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在校学生,他们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且大多是刚接触这项工作,工作和服务热情高涨,是超市里一股新鲜的血液。
- 学校超市可以与学校社团组织进行合作,积极在校内推广产品,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 总结
高校市场是企业一个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要想将超市做大做好,应该深入调查、详细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大学生的品位、价值取向为依据,结合超市自身条件,塑造良好形象,不断创新服务,制定灵活、务实、多样的”市场营销策略,开拓“高校市场”这块热土,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持续稳定地发展。